春节守岁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,蜀地的人们在除夕之夜会相互赠送年节礼物,称为馈岁;相互宴请称为别岁;而除夕通宵不眠,则被称为守岁,这是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;到隋唐时期,守岁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习俗,唐朝时期许多诗人都在诗中描绘了守岁的场景。
新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,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,不仅代表着岁月的更迭,更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祈愿,而在这喜庆的时刻,一个古老而有趣的习俗守岁,成为了家家户户迎接新年的独特方式,那么春节守岁这一习俗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呢?
春节守岁是从何时开始的
春节守岁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,蜀地的人们在除夕之夜会相互赠送年节礼物,称为馈岁;相互宴请称为别岁;而除夕通宵不眠,则被称为守岁。
春节守岁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,据《风土记》记载,蜀地的人们在除夕之夜会相互赠送年节礼物,称为“馈岁”;相互宴请称为“别岁”;而除夕通宵不眠,则被称为“守岁”,这是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。
到了隋唐时期,守岁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习俗,唐朝时期有许多诗人都在诗中描绘了守岁的场景,如杜甫的《杜位宅守岁》中写道:“守岁阿戎家,椒盘已颂花,”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除夕夜守岁的情景,以及对于新年的美好祝愿。
宋代时期守岁的习俗更是达到了鼎盛。苏轼在《守岁》一诗中写道:“儿童强不睡,相守夜喧哗。”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在除夕夜守岁的热闹场景,展现了人们对于新年的热爱与期盼。
春节守岁活动
守岁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,意味着在除夕夜不睡觉,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。在守岁的过程中,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,以祈求新年的平安、幸福和好运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守岁活动:
- 吃年夜饭:守岁的重头戏之一是吃年夜饭。这顿饭通常会在除夕夜的晚上进行,全家人围坐在一起,共享丰盛的晚餐。年夜饭的菜品丰富多彩,通常包括鱼(寓意年年有余)、饺子(寓意招财进宝)、年糕(寓意步步高升)等,每道菜都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望。
- 观看春晚:近年来,观看春节联欢晚会(简称“春晚”)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守岁的重要活动之一。春晚是一场集歌舞、小品、相声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艺晚会,为观众带来欢乐和感动。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,一边品尝美食,一边欣赏节目,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。
- 燃放烟花爆竹:在除夕夜,人们会燃放烟花爆竹来驱赶邪祟、祈求平安。烟花在夜空中绽放,象征着辞旧迎新、驱邪迎福。不过,近年来由于环保和安全考虑,一些地区已经限制了烟花爆竹的燃放。
- 守岁火:在除夕夜,许多家庭会在家里点燃蜡烛或油灯,寓意着照亮黑暗、迎接光明。这些灯火通常会在整个晚上都保持明亮,象征着家庭兴旺、事业有成。
春节守岁禁忌
春节守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习俗,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团圆,在守岁的过程中,人们会遵循一些禁忌和规矩,以确保新年的平安和顺利。以下是春节守岁的一些主要禁忌:
- 忌过早睡觉:守岁的本意就是要在除夕夜熬夜,等待新年的到来,因此人们通常不会过早地睡觉,而是会围坐在一起,聊天、吃年夜饭、看春晚等,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。
- 忌说不敬语言:除夕夜被许多人称为“吉祥夜”,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还是小孩,都应该说吉祥话,避免说晦气话、脏话和不敬之语,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带来新年的好运和顺利。
- 忌打碎器物:民间认为如果在除夕夜打碎碗碟杯盘等器物,则意味着新的一年会有“破运”,如果不小心打碎了器物,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“岁岁(碎碎)平安”等吉祥语来补救。
- 忌吃药:传统上除夕当天是不能吃药的。除非有很严重的疾病,否则的话这一天都需要停药。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寓意着新的一年身体健康,平安顺利。
春节守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,已经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。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,更是一种家庭团聚和社会和谐的象征,在新的一年里,让我们共同守岁、共度佳节,祈求新年的平安和幸福。